年过花甲的女院士钟掘在冶金机械教学与科研岗位上工作了40年。40年来,她在机械设计理论、材料制备技术与装备等方面进行的开拓性研究与工程实践,为我国相应科技领域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曾获得重大科技成果奖15项,被人事部授予“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为《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提高铝材质量基础研究”首席科学家。
钟掘教授是1960年从北京钢铁学院毕业后到中南工业大学任教的。从助教到博士生导师,从机械系主任到机电工程学院院长,她都严谨治学,言传身教,先后执教16门课程,其中有些是根据实际发展需要开设的新专业。她还经常为学生分析最新学术动态,把握研究方向。为掌握学生学习认识规律,她整整一学期住在学生宿舍,观察学生思维的演变,改革教学方法。对本科生她比较注重从实验中激发想象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对研究生则注重从工程实践中挖掘科学问题,激发创造欲望。带研究生时,她精心设计各个教学环节,每个实验她都和学生一起干,每个概念、每一处运算,她都十分仔细地审阅推敲,学生的硕士论文亦是她的心血结晶。她说“我几乎在带研究生的同时自己也做了一次研究生。”
在科学研究中,她始终瞄准国家经济发展、国防建设中亟待解决的冶金机械重大难题和本学科领域发展前沿。经多次科研实践,建立起一套冶金机械动态工况的在线辨识、疲劳寿命预测、高效生产系统多过程整合优化、虚拟仿真与物理仿真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成功地解决了一系列生产技术难题和完成了多项重大工程研究课题。
武汉钢铁公司80年代从日本引进了1700热连轧机,在日方主持调试时重要零件损坏,日方指责是我方工人操作和维护不当引起,钟掘与课题组一起运用轧机驱动理论新成果对轧机机组进行故障诊断、测试、调控与论证,最后查明事故是日方设计与调试不当所致,并提出了排除故障的方法。同时据理向日方索赔,挽回了全部经济损失,保证了轧线的正常生产。
为解决国际上普遍存在的铝铸轧带材质量问题,钟掘带领课题组的同志,从实验室基础实验到工厂生产应用,锲而不舍坚持了8年,终于发明成功电磁铸轧技术,使铸轧铝板生产在达到高效节能的同时还获得了好的产品性能。她承担完成的特宽铝带轧线高技术改造、巨型水压机功能强化、高性能特薄铝板技术开发等多项国家重点工程研究项目,为保证重要军工产品的制成和铝材产业进入国际先进水平提供了科技基础;她提出的轧机驱动封闭力流理论,解决了我国引进的大型带钢热连轧机组、高速铝箔轧制机组、辊式磨粉机组、人造板机组等的重大设备故障,并通过优化工艺参数,研制新型设备,推进了4个相关行业的技术进步,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她建立了塑性加工润滑剂组分设计与性能预测模型,研制了系列高效金属加工润滑剂产品,取代进口,被广泛应用,被列入国家重点新产品计划和国家火炬计划。
从事重型机械研究,对女同志来说是很不容易的。在鞍钢和太钢,年轻时代的钟掘曾与工人们一起抡大锤;在洛铜和武钢,抢修机械故障时,她在几层楼高的大型设备上爬上爬下,一天下来满身油污;由于长时间在轰鸣的机器旁给实习学生讲解,她的嗓子变得嘶哑。为了集中精力从事科研和教学,她的两个孩子很小就送到北京的婆婆家。婆婆病了,文革时期又没有幼儿园,她只好带着四岁的女儿与学生一起下厂实习……她付出的太多,但从无怨无悔:她培养了本科生4000余人、硕士50余人、博士50余人、博士后7人。这些人如今大都活跃在生产、科研、教学岗位上。
(本报记者整理)